心理百科 >>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心理百科 > 正文

从以爱之名看情绪界限 ——听吴娟瑜老师《情绪勒索》课程有感

查阅次数:2887次字号:T|T

这段时间因为新冠疫情,工作安排比较松散,所以有了大把时间宅在家中与三岁小神兽斗智斗勇。比如三岁小神兽不好好吃饭,数次好言相哄后耐心尽失,于是假装严厉口中要挟:“再不吃饭,妈妈上班去了!”此方在实施寥寥几次后失效,小神兽笑着对我挥挥手——bye bye!;小神兽耍脾气赖在地上连哭带嚎,我先几次都是急急过去又抱又哄,几次过后,我就安之若素地坐在沙发上,对她说:“宝宝,你哭好了来找妈妈。”过不了一会儿,她就会梨花带雨抽抽噎噎的蹭到我身边来……昨晚夜深人静,重温了一下上海新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网课:吴娟瑜老师的《情绪勒索》系列课程,联想到前面两个场景,心中不禁莞尔:我与小神兽不知不觉相互勒索了一场——我要勒索她对“妈妈要离开”的焦虑和恐惧,她要勒索我对“宝宝哭闹”的心疼和不安,只不过我们勒索之时尚不自知,并且有幸打成平手,谁也没勒索到谁,哈哈哈!话说全民宅家一个多月,如果你有一个习惯于情绪勒索你的父母、孩子、伴侣、兄弟姐妹,每天被迫呆在同一屋檐下,躲都没处躲,估计日子不会太好过……


情绪勒索(emotional blackmail)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(Susan Forward)提出,是指以爱之名,利用责怪、贬低、贴标签、威胁、愤怒或自怜、眼泪等手段,来强迫他人顺从自己的主观意念;而情绪勒索的受害者常常为了避免冲突,或顾及对方感受而选择屈服。简单地说,就是对方运用某种方式(语言、表情、行为等)来牵动你的情绪(罪恶感、恐惧感、挫败感等等),你为克服这种情绪,而服从对方。


我的外婆生了包括我妈妈在内的八个子女,但我外婆生性散漫,对子女养而不教,与邻居关系恶劣;我外公却又老实巴交、生性愚钝。于是这八个孩子在内分帮结派、勾心斗角,对外却又同仇敌忾、抵御外敌,而我妈通常会表现得强硬霸气、威震四方。跟我爸结婚后,她把在娘家的那种威风凛凛、常胜将军的风格引入了夫家,但是,夫妻冲突中她也未必每次都能占上风,于是她的战术画风有了质的转变,对着我爸连哭带喊:“我在娘家吃了多少苦啊,嫁人也没嫁到好人,我命怎么这么苦啊”……于是,我爸就败下阵来,蹲在旁边皱着眉头苦着脸,吧唧吧唧抽烟,一声不吭,半天才悠悠地吐出一个字“唉”,接下来很多天我爸都会对我妈言听计从,直至下一个轮回;但慢慢地,我发现,只要我妈一哀嚎,我爸就叫停,直接进入“太后吉祥”模式。随着我慢慢长大,“冒犯”之处逐渐增多,我妈的台词也随之增加一句:“我在娘家吃了多少苦啊,嫁人也没嫁到好人,生了你也跟你爸一样不会心疼人,我命怎么这么苦啊”……我爸完美躺枪,然后任劳任怨地为我的“冒犯”买单。我妈一哀嚎,我爸就会觉得他欠她一辈子——我爸就是我妈完美的被勒索者!一索就是一辈子……


我爸虽然被我妈勒索了一辈子,但好就好在我爸在倔强地经受了千锤百炼之后,在情绪勒索的“要求——抵抗——施压——威胁——屈服——重启”六个关卡中成功通关,从“要求”直达“屈服、重启”,被杀千万次也不言悔!但并不是每一个被勒索者都这么幸运,能够逆流而上,重塑一个全新的“自我”。情感勒索模式下的关系,通常都是痛苦不堪的。被勒索者会逐渐丧失为自己做主的自由和能力,整个心力消耗殆尽。正如苏珊·福沃德所说,情感勒索不一定会夺去一个人的生命,但一定会剥夺我们的精神资产——自我完整性(integrity)。高度的自我完整性,主要表现在:我能坚守自己的立场;我不让恐惧主宰生活;我敢跟伤害我的人据理力争;我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,不会让他人插手;我遵守对自己的承诺。有一个在“情感勒索”这个命题中经常用到的例子。经典电影《黑天鹅》(Black Swan2010)中,女主角Nina是一个芭蕾舞演员,在她成功当上黑天鹅女主角后,妈妈送上蛋糕庆祝,Nina因为要控制体重,拒绝吃妈妈的蛋糕,但妈妈突然变得愤怒,你不吃,我就丢了它!”,并作势丢向垃圾桶, Nina感到极度不安,你不要丢,我吃。,为了息事宁人、讨好妈妈,Nina和着委屈吞下了蛋糕。妈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Nina展开了温柔笑脸……遭遇“情绪勒索”型的妈妈,Nina在一块蛋糕面前不由自主地丧失,或者说,放弃了自我。虽然很多人都明白什么事可以做,什么事不能做,但在情感勒索的压力下,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很难,不得不选择妥协、放弃。


不仅如此,更有甚者!情绪勒索、精神控制的力量足以摧毁一个人的人生!201912月北大女生包丽自杀事件大家还记忆犹新吧?在男友牟某的精神控制下,包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,价值观念从“我最美好的东西是我的将来”变成了“我命由天不由我”,最终走上不归路。我当时看到那些报道,心里不断地煎熬翻滚:他们对彼此的称呼(包丽称呼牟某为“主人”,牟某称呼包丽为“妈妈”)如此不平等、不正常,牟某对包丽提出的要求(拍裸照、切除输卵管等等)如此变态、不合理,包丽怎么就挪不动脚步、走不开人?!因为牟某成功地给她植入了“我所有的不开心都是你造成的,你要为此负责”的观念,包丽已经深陷在情感勒索的陷阱里不自知、不自拔!有人会问,那如果确实因为我们的某些错误、过失让人难受了,难道我们不应该反省吗?确实,我们应该反省,但反省的目的是改正错误、避免重蹈覆辙,反省的目的是促进关系更加融洽、更加和谐,而不是因为这一错误让自己持续买单,甚至丧失自我以至于生命。不是处女又怎样了?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,婚前性行为再正常再普遍不过,如果一定要有遗憾,那也是“相见恨晚”,哪里谈得上“把最美好的东西奉献给另一个人”!;为何要怀一个孩子再去把TA打掉?为何要做绝育手术?这是牟某对包丽、对生命的尊重吗?;为何要拍裸照?只因牟某喜欢?当年陈冠希艳照门事件不是很好的前车之鉴吗?并且,你要知道哪怕是合法夫妻,拍裸照也是有风险的,一旦对方开撕,你就只能等着被威胁、被恐呵!包丽,你这是把自己的人生拱手送给牟某啊!……听起来很荒谬,但极度的情绪勒索确实足以摧毁人的一生!


在情绪勒索的作用下,我爸被改造了,Nina丧失了自我完整性,包丽丧失了年轻的生命。再回顾我和我的小baby的那两个场景,我恍悟:只为自己的情绪负责,才能不被情绪勒索!我们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买单!说起来很容易,但与西方文化相比,我们的儒家文化中“君为臣纲”、“父为子纲”、“夫为妻纲”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,为情绪勒索做足了铺垫,从骨子里决定了我们树立情绪界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。我们很容易在意对方的态度、心情,即使心理明白要树立情绪界限,但碰到实际情况的时候,还是会纠结、会犹疑:真的不是我的问题吗?我这样讲他会不会很难过?会不会太无情无义?……也就是说,在我们的概念模式中,对方的意义、两个人关系的意义常常已经超越了个人意义,我们下意识地认为“别人的情绪是因为我,我有承担对方情绪的责任和义务”,所以。当与我们利益相关的人(父母、孩子、恋人、夫妻、上司等)出现不良情绪时,我们会心怀惶恐、忐忑不安,战战兢兢地采取一些措施,比如尝试沟通、讨好、逃避,或者默默地吞下愤怒。但是,必须承认,情绪边界就像如今疫情下的口罩,既保护自己不为他人所伤,又避免自己伤及他人。“都是因为你,我才……”、“你要……,不然我不高兴了”“都是你害我……”,这样的句式都具有很高的危险性,饱含着对你的情绪侵犯,如果有人反复多次对你使用这样的句式,请冷静、果断地走开,该说“不”的时候坚持说“不”,哪怕关系渐行渐远甚至断绝关系。当然,如果你反复对他人使用这样的句式,也请及时自察!


小时候我妈一跟我爸吵架,就对我吼如果不是你,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!”、“要不是你,我早就不活了!”、“我这辈子就是为了你,你怎么这么不听话!”,那时我真的以为是我的错,于是我小心翼翼、如履薄冰地看她眼神行事。直到我初三,我妈又对我吼,我记得我很认真地对她说:“你要是觉得真的过不下去了,那就离婚吧,我没关系的。”(现在看来,这就是我抗拒情绪勒索的萌芽),毫无意外换来的是我妈更加惊心动魄的歇斯底里…… 我们的父母常常不认为孩子快乐是一种成功,一家人彼此相爱是一种成功,反而很悲壮地认为“我牺牲了我自己,给你一个完整的家”、“你恨我没关系,只要你有出息就行了”,并且不断地用这些话“提点”孩子。看到这里,我相信很多父母会很愤怒,“我牺牲了这么多,难道还不能说了?”“这难道不是实际情况吗?我说一说就叫情绪勒索,那要怎么跟孩子说话?”……


这里,我想要提醒以下三点:

(一)具备“要求——抵抗——施压——威胁——屈服——重启”六要素的交往模式,才称为情绪勒索。希望我们的父母从这一刻开始去察觉、去反思:我说这些话,是不是对孩子的情绪勒索?


(二)父母不易,我们对父母心存包容,但不希望孩子被父母不易所奴役。在夫妻不和、生活窘迫等等压力下,父母也会恐惧、不安、悲伤、愤怒,他们的情绪需要有一个出口,如同踢猫效应一样,弱小的那一方就会被扣上“都是你害我这么痛苦”的帽子,因为“如果不是你,我就可以改嫁,找一个更好的归宿”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会有一种朴素的思想:我这辈子算了,你能出人头地就行。这样可能会把你的孩子一辈子都会被桎梏在这些悲壮的“自我牺牲”里。


(三)孩子也并没有那么脆弱,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被情绪勒索,这与先天气质、个性以及原生家庭的教养都密切相关。一般来说,以下几类孩子容易陷入情绪勒索的陷阱:

1.非常在意外界看法、在意别人的肯定的孩子:小时候在意父母、在学校在意老师同学、成人工作后在意领导同事。

2.自卑、不自信的孩子:一旦受到来自对方的压力、质疑、威胁等等,就会过度反省自己,怀疑自己做事做人的正确性,内心不坚定、不自信

3.被“权威”压制的孩子孩子在特别强势的父母的教养下,会特别容易被对方牵着鼻子走

4.习惯背负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孩子。这通常就是人们眼中“特别懂事”的那类孩子他们经常会说:“我不这样做(我要是那样做)的话,妈妈会不高兴”。这句话其实有一句潜台词:“我不这样做(我要是那样做)的话,我会很开心,可是妈妈会不高兴。”请问,是谁牵制了这些孩子的情绪?是谁把他们变得“特别懂事”?


大多数父母并不懂得这叫“情绪勒索”,甚至不知道有“情绪勒索”这一说。但是,希望父母从这一刻开始有所警觉:天天把“我都是为了你”挂在嘴边的父母也是蛮可怜的,就像一个双面人,既是受害者,又是施害者,但是自己却毫无察觉。就像苏珊▪福沃德(Susan Forward)所说,勒索者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伤害了自己所爱的人,就像身处一团迷雾。


亲子间的情绪勒索,勒索方并不仅仅是父母,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捕猎者。这并不是因为孩子天生懂得什么是情绪勒索,并且自如地运用这一“技能”,而是他在跟你互动的过程中,发现只要他情绪发生改变,你的行为就会跟着改变,他就可以得到满足,于是他就乐此不疲并且屡屡得逞。而从父母的角度看,一方面父母主动跨越了孩子的情绪界限,只要孩子情绪不好,就认为是自己的原因,像唐吉坷德一样迫不及待地冲进孩子的情绪世界去实施拯救;一方面父母总认为孩子年幼,不信任孩子处理事件的能力,不断越位代包代办。结果孩子根本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处理自身情绪,并且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把父母演变成情绪的宣泄对象;而父母就像被吃定了一样,屡屡为孩子的情绪买单,不知不觉把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模式演变成情绪勒索模式而不自知。我在和我的三岁小娃斗智斗勇的过程中,也经常踩雷,因为任何一个正常的父母,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,就已经成了被勒索者,孩子的一举一动、喜怒哀乐、安康或生病,都牵动着父母的情绪和行为。谨以此文提点自己常常自省!家庭心理顾问


关于“情绪勒索”这个话题,我们必须要关注到的是,它是由两个词构成的:一为情绪,一为勒索。什么样的情绪会被勒索?又是如何被勒索的?苏珊▪福沃德(Susan Forward)在《情感勒索》一书中提到:“我用‘迷雾’(FOG)这个词来表示情感勒索行为造成的迷惑状态,也用来说明其作为一种手段的作用。这个词其实是由三个不同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:恐惧(Fear)、责任(Obligation)及罪恶感(Guilt),这些要素也是勒索者为达到其目标而采用的工具。他们会将“迷雾”以排山倒海之势灌进一段关系中,让我们根本不敢逾越他们的意思,只得乖乖顺从,而且无法达到他们的目标时,我们还会感到无以名状的罪恶感。”言下之意,我们需要时时自省,以免陷入迷雾。如果你是迷雾中的勒索者,那你是在伤害你爱的人而不自知;如果你是迷雾中的被勒索者,那你有可能窒息在“爱”的沼泽中。


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,爱本身是美好的,但当你感觉到跟一个人在一起很累,总是伴随着抵触和挣扎,总是要放弃自己的观念、主张、自由等去换取一时的风平浪静,并随时警惕着下一轮风波的到来。请觉察,你可能被“情绪勒索”了,请你停下来,试试找找自己真实的想法。


最后我想说的是,“你情我愿”,才是情感勒索得逞的关键!只要你对被勒索有足够的觉察,并且及时树立情绪边界,调整互动模式,情绪勒索就不会得逞,当然,这是一项很辛苦的改变,必要时,你需要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。

上海新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(编辑:周敏)

联系我们


地址:上海市徐汇区冠生园路231号5 楼


咨询热线: 021-52525225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